傳統配色工藝,一直依賴作業人員長年累積下來的技巧與經驗,一個可信賴的專色油墨調配員,最少需要8至10年時間,才能完全掌控調墨時色彩之變化。假如印刷廠用上2-3個品牌的油墨,那就要花更多時間去適應它們的色彩特性。以四色的藍為例:
當然,不同地區出產的油墨亦有不同,歐美等地區生產的油墨中黃墨成分濃度都較高,相反日亞地區出產的油墨都較為驕艷。這些不斷變化的因素,都影響著配色人員對油墨色彩的判斷。
以今天印刷業而言,可靠而富有經驗的配色人員亦可謂買少見少,越見罕有。加上現在印刷廠聘請或雇用的都是能立即配合工作崗位的熟手工人,又怎會再花十年、八年時間訓練配色人員?
傳統配色
師父一般會以過往經驗或從專色色辨中找出大概的油墨種類,有部份更只靠個人感覺取出份量,再利用電子磅把需要的份量測量,把油墨放在調色盤上混合?;旌贤瓿珊?,取出少量以刮刀于承印物上刮出色帶,以檢視色彩的正確與否。發現偏色時,再加入少量油墨作微調,完成后于記錄咭上仔細記錄用墨份量和種類,以備調制大量專色油墨。對于上面所述之偏色時要加入之油墨與份量,請看下方之圖表
倘若現需要調配一個鮮藍色(標準),經第一次之混合,結果發現該藍色有少許偏紅,此時應加入少量的綠或黃以使油墨向綠色的方向移動,如此類推。當發現該藍色暗淡時,可加入適量之純藍色油墨,增加其色彩純度;相反,加入黑色或灰色油墨會使該藍色變回深沉。
利用以上之方法調配專色,是最簡單及直接,但有兩個不能控制的缺點:
(一)加入更多不同種類的油墨時,油墨會變臟,鮮艷程度大大下降。
(二)份量難以控制,往往比預期調配之份量多出數倍。
(三)加入大量白墨,雖能增加遮蓋力及能即時檢視色相,但已減低了耐印度和印刷適性。
(四)不能利用紙張本身的顏色,去調配專色油墨,增加白墨應用。
(五)印墨厚度難以控制。
(六)水準不穩定,往往因配色人員的技術偏差而出現問題,缺乏客觀的判斷。
剛才所提及的缺點,利用傳統方法配墨時經常發生,相信對老板而言,這是浪費金錢的做法。既不能達到客戶的要求,又浪費時間和資源。假若客人要求重印,相距一至兩星期,可不是問題,但是相距一至兩年的話,就不是那么簡單了,原因有很多(其中):
1)印刷廠已轉用別的品牌油墨,顏色和濃度都大大不同。
2)若用相同品牌油墨,油墨廠所用之配方可能已有所改變,因此未能用同一份量調合油墨。
3)若用舊有油墨印刷,油墨經長時間存放,顏色及印刷特性,如干燥、光澤度等亦有所改變。
以上三種情況都使我們難以復制出相同顏色,很多時候為了達到客戶要求,不斷浪費油墨,最后都是把它們存倉,有時候更用上三至四星期也調配不好。到了真的是無計可施,大份量的還可找油墨供應商代辦,小份量應用如4、5公斤,供應商又怎會理睬我們呢?那么我們不就守株待兔嗎?
現代配色
相信大家都知道能解決上述傳統印刷技術帶來的問題,不論成本、時間和信心都能大大提高。近年來才發展成熟的電腦油墨配方系統(Ink Formulation System)可能是個不錯的方案,但很多人都誤解其真正含意,說到底,我們要的都是一個準確,符合要求的成品,那么我們今天又該怎樣調墨和配色呢?試用一點時間,看看今次的介紹。
工具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我們當然要預備必要的器材:
(一)毫克電子秤--能測量小數點后三個位重量的電子秤。(圖四)
(二)調墨刀--與廠房應用的差不多,要預備大小不同種類的較適合。(圖五)
(三)玻璃--視乎調墨量多少,一般測試可用18"x 36"。
(四)打樣機--能把油墨平均印在承印物上的儀器,能以著墨份量來控制厚度的如IGT(圖六)、RK(圖七)。
(圖六)
(圖七)
(五)電腦油墨配方軟體--能計算油墨資料及配方,建立資料庫等功能如GretagMacbeth(Ink Formulation)、X-Rite(Color Master)。
(圖八)
(六)分光密度儀:測量原理應用
0/45(圖九)一般印刷品測量用
d/8(圖十)球體型散射式原理,能計算印刷品鏡面反射含量
(圖九) (圖十)
(七)底材--建立資料庫用,建議選擇不含熒光增白劑的紙張,分涂布與非涂布兩種,能把油墨顏色充分表現。
(圖十一) (圖十二)
(八)油墨--以印刷四色為基本,再配以常用之專色CMYK、透明墨、白墨、紫墨、綠墨和橙墨等等,務求以最少的油墨種類,調配最多之專色油墨。(日后將以此12種油墨為主要配色色種)
(九)標準對色燈箱--可配合紫外光燈、D50、D65及A光源的為最理想。這樣可同時觀測在不同光源下,印刷品同色異譜的情況。
下期將會繼續介紹整個工作流程及其他有關配色問題。